搜索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报考经验

临床执业医师《医学微生物学》基础知识(31)

刘云   2025-07-14 22:14:45

临床执业医师《医学微生物学》基础知识(31)主要聚焦于病毒的基本性状、结构组成及其灭活因素。以下分三部分详细介绍:

一、病毒的基本概念与形态特征

定义与核心特征: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微生物,体积微小(可通过滤菌器),结构简单,仅含一种核酸(DNA或RNA),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

形态与测量单位

病毒大小的单位为纳米(nm),范围在20-300nm之间,多数小于150nm。

形态多样:球状(多数)、杆状、丝状、子弹状(如狂犬病毒)、砖块状(痘病毒)及蝌蚪状(噬菌体)。

二、病毒的结构与化学成分
病毒基本结构为核衣壳(核酸+衣壳),部分病毒具包膜。

核酸(遗传物质)

位于病毒体中央,含DNA或RNA,据此分为DNA病毒或RNA病毒。

功能:提供遗传信息,指导病毒复制、遗传与变异;部分病毒的核酸本身具有感染性(感染性核酸)。

蛋白质

结构蛋白:构成衣壳、基质或包膜。功能包括:保护核酸;介导吸附宿主细胞(如衣壳蛋白、包膜刺突);具有抗原性,刺激机体免疫应答。

非结构蛋白:病毒编码但不参与构成病毒体,如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。

包膜与脂类/糖类

包膜是病毒释放时获得的宿主细胞膜成分,表面可有刺突(包膜子粒)。

脂类和糖类是包膜的重要成分,脂溶剂可破坏包膜使病毒失活

三、病毒的灭活因素

物理因素

温度: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。-70℃(干冰)或-196℃(液氮)可长期保存;50-60℃30分钟通常可灭活。高温使蛋白变性、破坏吸附及复制酶。

pH:多数在pH6-8稳定,pH<5.0或>9.0易灭活。

射线:γ线、X线、紫外线均可灭活病毒。紫外线灭活病毒可能复活,故不宜用于制备灭活疫苗

化学因素

脂溶剂(乙醚、氯仿等):能溶解包膜病毒的脂质包膜,乙醚灭活试验可鉴别有无包膜

消毒剂:酚类(破坏衣壳)、甲醛(灭活感染性保留抗原性,用于疫苗)、70%乙醇、过氧乙酸等均有效。抗生素对病毒无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