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报名经验

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怎么计算

梅莹   2025-06-30 23:15:36

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可概括为:以企业收入为基础,扣除法定项目后的余额作为计税依据,具体计算方式根据企业类型和收入性质有所不同。以下从核心方法、特殊情形处理及税率适用三方面展开说明:

一、核心计算方法:直接法与间接法
根据和,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主要分为两种方式:

直接法:应纳税所得额=收入总额-不征税收入-免税收入-各项扣除-以前年度亏损。其中“各项扣除”包括成本、费用、税金、损失等合理支出。

间接法:以会计利润为基础,通过调整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确定,公式为:应纳税所得额=会计利润总额±纳税调整项目金额。例如会计未确认的税收优惠项目需调减,超标的业务招待费需调增。

二、特殊收入类型处理规则
针对非居民企业及特定所得类型,明确了差异化计算规则:

股息、利息、租金等权益性收益: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,不扣除成本。

财产转让所得:应纳税额=转让收入-财产净值(需提供资产评估证明)。

其他所得:参照上述两类规则,优先适用收入全额或差额计算。

三、税率适用与优惠政策
根据,企业所得税税率分为四档:

居民企业常规税率25%,适用于一般企业;

小型微利企业优惠税率20%,需满足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等条件;

高新技术企业税率15%,需通过国家资质认证;

非居民企业税率20%或10%,适用于股息、特许权使用费等特定所得。

常见FAQ:

1.财产转让所得中的“财产净值”如何确定?
需提供资产购置发票、折旧记录等证明文件,按税法认可的折旧方法计算净值。若无法提供原始凭证,税务机关可核定财产净值。

2.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差异如何调整?
常见调整项包括:超限额捐赠支出(调增)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(调减)、罚款支出(调增)等,需逐项比对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。

3.免税收入具体包含哪些项目?
主要包括国债利息收入、居民企业间股息红利(持股超12个月)、非营利组织特定收入等,但需注意提供相关证明文件。